Search

#慣性焦慮 #應該 還是 #想要
#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
#摘下窮忙濾鏡 #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慣性焦慮 #應該 還是 #想要
#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
#摘下窮忙濾鏡 #擺脫不安迴圈 #找回自己的人生
 
 要放下「習慣性焦慮」,需要大膽地將必須做的事定好優先順序,這是很重要的。
 
 當每件事看起來都是「這個必須做,那個也必須做」、「這個沒完成,那個也沒完成」時,就需要「這個之後再做就可以」、「這個現在先不用考慮」的冷靜判斷。
 
 近來,世人開始慢慢認同物質上「斷捨離」的價值觀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居住空間及辦公場所的「簡約之美」,它們的機能性當然更棒。
 
 只不過,輪到「現在應該優先做什麼」,很多人卻一直處在混亂又沒有章法的狀態中。——也就是「這個必須做,那個也必須做」、「這個沒完成,那個也沒完成」的狀態。
 
 從物質的角度來思考,或許會更好理解。例如,我們不需要擁有別人有的每一樣東西,因為最後只會變成「浪費」。
 
 買進不需要的東西,不但浪費金錢,還很佔空間,有些還可能需要花心力保養,或是散落家中讓生活效率變差,連時間都跟著被浪費。
 
 「現在應該優先做什麼」,其實也是完全一樣的狀況。
 
 比如說,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跟自己的人生完全沒有關係,或是不適合自己。
 
 只因為「別人都在做」,所以自己也跟著做,這樣不但浪費時間,也會佔據掉自己做想做的事情的時間。
 
 不管怎麼樣,都會讓有限的時間內必須做的事情數量暴增,讓「這個必須做,那個也必須做」、「這個沒完成,那個也沒完成」的感覺變得更加強烈,也就是說,會讓「習慣性焦慮」變得惡化。
 
 就像斷捨離時要判斷自己真正需要或喜歡的是什麼,思考「現在應該優先做什麼」的時候,同樣也要從必要性及是否喜歡去做判斷。
 
 特別是與社群網路相關的部分,更需要審慎思考。
 
【例】朋友中有許多人每天都會發臉書、推特,部落格也時常更新,還不時互傳訊息,看起來生活非常充實,所以對於自己無法那麼勤奮感到有些焦慮。
 
【例】每天光是瀏覽社群軟體、網路、網購或美食餐廳、咖啡廳等的情報就忙不過來了,久了之後真的有點累。
 
【例】收藏了很多別人推薦的網站,想說日後會有幫助,但總是之後就忘記了,看到別人善於利用網路上的資源,就覺得自己很糟糕。
 
 說實在的,在現今這個資訊化的時代,如果強迫自己必須追蹤所有的情報,基本上人生就等於完蛋了,更別說有許多資訊根本沒有追蹤的必要。人們活在現在這個時代,必須開始思考什麼對自己來說是必要的、什麼又是有價值的。
 
 上面所舉的幾個例子,都因為「別人做了而自己沒做」,所以覺得自己很糟糕。但是換個角度想,不管別人做了什麼,自己「就算沒做也一樣好好的」,這也是事實。
 
 好不容易擁有一個簡單而又沒那麼複雜的生活,實在沒必要從負面的角度去看成「不好的東西」。
 
 既然「就算沒做也一樣好好的」,就代表這件事或許不是必要的。如果有人還是帶著疑慮,可以試著這樣想:「想在這個社會活下去,最簡單的形態是什麼?」
 
 篩選出活下去所必須的最基本事項,再想像一下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什麼模樣,就會發現生存所必須的東西真的很簡單。
 
 就像這樣,在腦中描繪出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形態,再慢慢加上「真正想做的事」,就不會再被「習慣性焦慮」給影響了。
 
【不做「應該」做的事,做「想要」做的事】
 
 前面提過,當我們想從「習慣性焦慮」當中解放,從此過著自由自在、屬於自己的生活,就需要從必要性及是否喜歡去做判斷。
 
 但是,對於一些人來說,怎麼去判斷什麼是必要、什麼又是真正想要做的,其實是很困難的事。
 
 舉例來說,就像前面關於社群網路的例子,如果我們覺得自己「必須跟得上時代」,或許就會覺得那些是「必要的事」。
 
 但是,如果凡事都想著「為了跟上時代是不是必須去做」,人生就會被弄得亂七八糟,陷入「這個必須做,那個也必須做」、「這個沒完成,那個也沒完成」的狀況,導致「習慣性焦慮」惡化。
 
 這個時候,可以試著思考自己選擇的是「應該」做的事,還是「想要」做的事,會很有幫助。
 
 「為了讓自己跟得上時代,是不是必須做某件事」,基本上就是屬於「應該」的範疇,也就是「不應該跟不上時代」、「現代人應該要懂這些事」裡面的「應該」。
 
 如果是「現在這個時代已經能做到這些事了,我想試試看」,那就是「想要」。
 
 有一個方法可以簡單區分這兩者的不同,那就是當自己沒做到時,會產生什麼感覺。
 
 出於「應該」的時候,會對沒做到的自己感到不安,同時伴隨著「做為一個人不夠優秀」的感覺,前面所舉的三個例子全都是這樣的想法。此外,「應該」會讓自己跟「其他人」比較——其他人都做得很好,就只有自己沒做到,真的很糟糕。
 
 那麼,「想要」的情況又是如何呢?
 
 這時的焦點會放在「沒有時間真是可惜」、「不知道有沒有辦法擠出時間」等等「想要做的事情」上,而不是「沒有做到的自己」。
 
 他們對於沒有做到的自己,只會感到「不甘心」、「好可惜」或是「很想做些什麼」。也就是說,對於沒有做到的現狀,如果感覺到的是「因為自己很糟糕」或是「自己不夠好」,那就是來自於「應該」的證據。
 
【例】這個星期跟朋友借了5片他推薦說很好看,○○導演的電影DVD,本來想每個晚上看一片,結果因為太忙,只看了前面15分鐘就睡著了,最後只能全部還回去。
 
【例】買了5本去年的暢銷小說,本來想在過年的時候看完,結果只看了第1本的一半,心情很焦慮。
 
【例】因為不想錯過想看的劇或是影片,一口氣錄了50個小時的電視,結果根本沒時間看。
 
 上面這些煩惱,也跟之前的例子是類似的狀況,特徵都是把焦點放在「因為太忙所以沒做到」這件事情上。那會更加重「這個必須做,那個也必須做」、「這個沒完成,那個也沒完成」的壓力,讓「習慣性焦慮」更加惡化。
 
 但是,仔細思考,就會發現那些事其實不做也無所謂。
 
 不知道會不會喜歡的導演的電影、隨處可見的暢銷書、錄好的電視節目——每件都是不做也能活下去的事,事實上,就算沒做自己也還是好好的。別人推薦的電影應該要看、暢銷書應該要看、最好知道一下的節目應該要看,這些全都只是我們以為「應該」要做的事。
 
--
 
📖 本文節錄自《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:摘下「窮忙濾鏡」X擺脫「不安迴圈」,找回自己的人生》,作者水島廣子為日本人際心理治療領域權威;由 大好書屋 出版 。作者曾任職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精神神經科,現為人際心理治療專業診所院長;著有《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》、《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》、《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》、《找回自我肯定感,不再感到人生艱難》、《別讓「應該」框住你的人生》、《女子的人間關係》及《遠離!傷人傷己的情緒風暴》等書。
 
🏷閱讀本書:https://tinyurl.com/yd56ln4w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們是丁郁芙、蘇益賢臨床心理師。致力於推廣易懂、實用且有科學基礎的心理學給更多人知道。如有合作需求,歡迎來信、來訊討論。
View all posts